不知,您看到「父母扼殺孩子的動力」這話題時,您有什麼想法呢?

會不會想著:怎麼可能,我巴不得讓孩子自動自發,怎麼還會扼殺孩子的動力呢?

實際上,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,尤其是面對家人,時常會有不自覺的言語出現,而傷害孩子的動力卻不自知,以下,就慢慢的來跟您舉例說明。

您家曾經發生過類似的場景嗎?

要期末考了,雖然安親班都會幫孩子複習功課,但為了讓孩子的成績再進步一點,我希望孩子在家時,還能再寫評量,以練練自己對題目的熟悉度。

但孩子一聽到我要他多寫評量,總是排斥、不情願,即便如此,我依舊努力的說服孩子多做試卷所帶來的好處,孩子就在我半推半就下,開始做答。

一小時過去了,我看孩子寫得很認真,心想,孩子還是要逼一下才行,我滿心歡喜的走過去,跟孩子說道:「時間到,停筆,這算是個小小的模礙考,來看一下你考得如何?」

結果,不看還好,一看,發現孩子錯誤百出,寫得比平常在安親班的考卷還差,根本就是不用心,只是應付了事罷了,我突然間,火冒三丈,劈哩啪啦的臭罵孩子一頓。

孩子被我唸得越來越火,最後大吵一架,說道:「我原本還想讀書的,但被妳這麼一弄,現在想讀書的動力全無,連功課也不想複習了!」

我的好意怎麼就扼殺孩子的動力了?

其實,「扼殺孩子動力」這行為,是我們每個人都很容易犯的,只是我們不知道帶著情緒的溝通,竟然會造成孩子如此大的影響

看到這裡,您或許能察覺,會扼殺孩子動力的,是父母的【情緒】

這時候,可能平時較不擅言詞的父母會想,怎麼會呢,我只有在「情緒」的狀態,表達是最無障礙的耶,能夠一口氣把自己的心理話一吐為快,就像是上面的例子,我早就懷疑孩子在安親班根本就是不用心,不然成績怎麼都沒起色,我若沒有透過在家寫評量,我要如何證實我所懷疑的,來加以批評,把我平時想跟他說的話,趁這個機會,一股腦兒的說出來。

情緒有分「好的情緒」和「不好的情緒」

只是,各位您知道嗎?情緒有分「好的情緒」和「不好的情緒」

好的情緒(如:真心欣賞、真心感謝…),能讓孩子的潛意識種下積極、幸福、正能量…的種子

而不好的情緒(如:指責、嫌棄…),則會在孩子的潛意識種下否定、挫敗、無能…的種子

我直接拿我自己小時候活生生、血淋淋的例子,來與大家分享吧

兒時被母親扼殺動力的回憶

故事背景

我小時候,是個反應慢、動作也慢的孩子,學任何事,需要投入比同齡孩子還要多的時間,才能學起來,是大人眼中標準的慢郎中。

學習力弱,這件事,我自己是知道的,所以,自己很努力,相對的,我需要很努力,才能得到想要的成果,簡而言之,投資與回報不太成正比,很需要被肯定,也較為敏感

我的媽媽,是個個性很急的母親,她承擔的事務多,愛乾淨,也要求完美,她做事總是急急急,她交代的事,要立馬進行,她要我們做的家事,也要一步到位,要符合她的標準,不然,會遭來她的怒罵情緒…。

我對「做家事」的回憶…

小時候,我媽會分配家事給我們,要我們分攤她的工作量,然而,我所做的家事,在她的眼中,永遠是兄弟姊妹中那個最不及格的小孩

還記得小時候,每當我打掃完後,我媽就會用一種不耐煩且優越感的態度巡視一切,然後再嫌棄一番,隨之,又拿起掃把再打掃一番,邊示範給我看,也邊碎唸著:「我造成她的工作負荷…」

這一切,在我腦海裡,所看到的,不是她的示範,而是… 那種被嫌棄被否定之感

那種嫌棄之感,就好像,她生了一個手殘女兒,做什麼都不對,而她最厲害、她最偉大了…

提到家事,小時候,真的有太多不愉快的過去,在我小小的腦袋瓜裡,不自覺得把做家事=不愉快~~ 這樣的情緒連結,深植到自己的腦海中

一個痛恨做家事的我,怎麼會有想學習的動力呢?  每當媽媽派家務時,我就敷衍帶過,導致自己不但將家事與不好情緒做了錯誤連結,也錯過許多學習家事的黃金時間

「做家事」成了我不易突破的關卡

不斷在媽媽「指導」、「批評」家務事的環境長大後的我,變成怎樣子呢?  我成家之後,花最多時間學習,也是最難突破的心理障礙…不是工作、不是育兒,而是……做家事…

唉… 想到這些過往,還真的是一言難盡,我知道媽媽的壞情緒,不斷在我的內心種下自卑的種子,我非常反抗,但又不知如何表達,最後用拒做家事來與媽媽抗爭,不但浪費了自己大好的年少時光,當我成家後,該學習家務事時,卻發現眼前要面對的,不只是龐雜的家務活,還有我內在對家事深深的抗拒感…

若身為父母,無法控制情緒,將會形成「媽媽越能幹,孩子越無能」,這樣的狀態

我媽,對於家務料理、烹調廚藝,最為擅長,但也是我最抗拒、最弱的能力(原因如上所述)

若能幹的媽媽,若無法調理情緒,且無法跟孩子有個明確的界線(知道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不能把自己的希望或標準投射在孩子的身上),那麼,她將會拿她最擅長的事務標準(如:家事),來打量孩子一番,不自覺得羞辱孩子,以顯示出自己的專業、優越感…

 而孩子,就在這批評否定當中,受傷了,失去了學習做家事的動力,最後,真的成為了媽媽眼中的「無能」孩子…

結論

  • 孩子的內在需求未真正被看見,容易導致動力不足:其實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,都在試圖表達他們的需求讓父母知道,若父母不易察覺,依然用自己的角度跟孩子對話,那將容易引發孩子的二度傷害,最後形成動力不足的逃避現象。
  •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動力有直接影響:比起父母教會孩子某項技能,孩子更在意父母的情緒,正向情緒,會帶來正向的感受,負向情緒,容易讓孩子產生排斥、逃避、攻擊…等負面影響。

看完本篇文章後,不知在您心中會不會產生一種疑惑:「我知道情緒對孩子影響很大,但我該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…」

已經為人母的我們都知道,身為媽媽,有多麼的不容易,媽媽也是人,有太多太多的事要承擔,如此忙碌和辛苦,不就是為了孩子嗎?

有好多時候,不是媽媽故意要言語傷孩子,而是,媽媽的壓力,也到了極限…

面對龐大的生活壓力,我們該怎麼辦呢?

孩子的學習,與媽媽的壓力,這是兩件事,需要分別來探討,下一篇文章,就來跟您探討,媽媽如何為自己紓壓。

About the Author

家庭教育指導師、TQUK心理諮詢師、國際正向教養家長講師、NLP專業執行師、胎嬰幼教育推廣師、0-12歲親子班老師、台灣讀經寶寶推廣中心老師、8年胎嬰幼理念學習與實踐、認證保母

發表留言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

{"email":"Email address invalid","url":"Website address invalid","required":"Required field missing"}

免費領取

如何用四步驟,調動孩子的內在驅動力 

  • 只需學會「一個訣竅」便可以讓孩子開心的完成自己的任務
  • 4個步驟,讓您家孩子從被動拖延到主動積極的狀態
  • 一個示範,教會如何讓您家幼兒成功學會自主進食
  • 一個案例,讓您家孩子養成自主寫作業的習慣